疫情亲历 | 我在英国,当华人女生因戴口罩被袭之后…
生死攸关之际,“教养”比“本能”更强大的人,其实放在全世界都不多。
死亡阴影笼罩时,劣行、恶行常常都是恐惧之花;而极端的恐惧,会异化出极端的恶行。
yours 非非马
01
除了新冠病毒传染,远在国内的父亲,对在英国的我,又多了一层担忧。
我爸在微信上给我发来信息:
看到不少新闻,华人因为这次疫情在海外受到严重歧视,还被殴打,很担心,你这段时间多小心,还是别出门了。
”
很理解他的担心。但老实讲,我这里,不仅从没遇到,反还收获了特别暖心的关心。
记得大年初一那天,我开门收包裹,经常给我们片区送包裹的英国大叔一见面就来了句:Happy Chinese New Year!
惊喜于他如此有心,我开心地回祝了他。然后,我更意外地是,他关切地跟我提到了新冠病毒,coronavirus。
他说,希望它早点结束,good luck !
这些天,我减少了外出,但超市买菜还是照常去的,一切都没什么不同。
我,并没有感受到什么异样。
只是,尽管我自己以及我认识的绝大多数朋友,并没有人亲身经历冲突和歧视,但英国权威主流媒体BBC和FT,都的确做了相关主题的报道。
在FT中文网的综合报道里,我们更看到:针对华人乃至东亚、东南亚族裔的歧视性行为已在多个国家发生。
前两天,23岁中国女生在英国谢菲尔德当街被袭事件(被扯头发、吐口水),已在英国华人圈“刷屏”。
2月3日,英国电视频道Channel 4 播出了这条新闻:
在英国住了六年的华人女生Sylvia,上周六走出地铁时,被一个白人男子说:希望你没有从中国携带病毒来。
该白人男子走出地铁站后,还在街对面向女生比了非常不礼貌的手指姿势。
Sylvia说自己非常upset,在此之前,她一直自认很受本地朋友的欢迎。现在,她甚至怀疑过去的那些“友好”是否是一种假象。
新闻中,她称自己在和一些朋友交流了被侮辱的遭遇之后,一些朋友也有反应相似的遭遇。
而Channel 4的 freelancer journalist,香港姑娘Jessie Lau,这几天一直在社交媒体上征集此方面的新闻线索。她说仅仅两天之内就收到了100条信息。
其中一个例子是,一位华人在乘坐地铁时,刚要伸手抓扶梯,却被旁边的人打飞了手,直指其有新冠病毒。
有更多华人则说他们有被吼斥的遭遇,甚至被吐口水。
关于英国境内,乃至世界各地对华人不友善、乃至攻击的针对性行为,「国际范PLUS」微信公众号有一篇文章做了非常细致的描述,可戳此阅读:《BBC聚焦海外华人因疫情遭歧视欺凌,英媒征集歧视线索,扩散!》(作者:丽红、秋树)。
02
我没想到有一天,“华人在英国是否可以戴口罩出街”,会成为一个众人担心、热议的话题。
当上述案例在专业媒体与自媒体上被报道、发酵之后,许多海外华人的忧虑又多了一重:担心受到歧视、攻击。
而身在英国的我从没预想到,居然有一天,“华人在英国是否可以戴口罩出街”,会成为一个众人担心、热议的话题。
这个话题,此情此景之下,很有“典型性”,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当下海外华人聚焦的两大冲突点与忧虑点:
1. 人与病毒的冲突,华人对自己健康安全的担忧,而“戴口罩”是一种对自我和他人的防护;
2. 人与人的冲突,因不同“口罩文化”这一观念冲突,带来了行为冲突,最后,想戴口罩出街的华人,却担心因此被侧目、歧视,甚至被打。
其实,眼下英国仅仅是确诊了两例患者(新近从中国赴英的一位华人学生及其家属),英国卫生大臣前两天还对外宣布,英国境内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仍然为低,但整个英国民间,包括华人在内,对新病毒的恐慌情绪日涨。
事实上,不止英国,全球皆然。韩国人甚至都去请愿了。
为什么?
划重点
一是因为各国媒体的关注,各媒体都在连篇累牍地密集报道。
报道当然没错,但密集的报道,在客观结果上的确掀起了民众的恐慌。
2月1日,《纽约时报》更以这样的标题刊出了一篇报道:“专家称武汉新冠病毒传染越来越像一场全球性瘟疫”。
报道称:据多位全球顶尖的传染疾病专家观点,从中国武汉爆发的新冠病毒传染,现在可能会变成一场全球性瘟疫。
哎,这样的消息,还是很让人心慌的吧。
不究对错利弊,从传播学角度讲,媒体报道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民众的认知与情绪。
撇开内容本身先不谈,过于密集的报道体量,本身就在向公众传递一个信息:此事很严重,非常严重。
哪怕,整个美国境内,截至2月4日为止,新冠病毒总感染人数为11名,且并无一人死亡,也没有一人处于critical condition。
这个数据,从客观上讲,远远不能与美国今冬超过1300万人感染流感病毒、超过1万人死于流感病毒的严重程度相比。
但没有多少地球人因为同样极富传染性、也造成了诸多死亡的流感病毒而感到分外恐惧。
原因是多重的——
此前未知、新病毒、易传染性,当然是关键原因;但国际媒体的聚焦度、报道密集度,怕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划重点
上述之外,为全球性恐慌情绪推波助澜的,还有疫情爆发后各国的强烈反应。
美、日、英、法等国的撤侨,几十个国家先后针对中国人设入境管制,这都是全球恐慌情绪的“助燃剂”。
美国政府的“极致禁令”,尤其助长了这种恐慌情绪的国际蔓延。
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截至2月2日,已有多达71国对中国人实施不同程度的出入境管制。
这样的态势下,难免会有因“过度恐慌”而导致的冲突与歧视,也给了那些本就心怀不满甚至是持有敌视情绪的人,一个“借题发挥”的机会。
此时此境,“是否可以戴口罩出街”,竟成海外华人的一个两难选择。
03
口罩,戴还是不戴?各有风险。一如尴尬两难的人生。
到如今,口罩,戴或不戴,不论哪一种选择,都有各自的风险要承担。
左难
不戴口罩出街,增加感染病毒的几率。
眼下,除了新冠病毒风险,1-2月,也是每年的“流感感染高峰”。
别忘了前面我提到的美国流感感染与死亡数据。这个数据在2017-18年流感季,更严重,多达61000美国人死于那一季的流感。
而我所在的英国,根据BBC报道:
“
每年感染流感病毒的人群,也高达数百万甚至千万,占总人口比例的10-20%;
平均每年因感染流感病毒的死亡人数在大约600人;
而2013-14年度的冬季,则有多达13000人因流感死亡。
流感病毒的传播路径与防护途径,和新冠病毒相类。地铁、公交、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都是高危区。
可尽管如此,英、法、美等西欧国家,却都没有戴口罩的“文化”。甚至,在法国和英国,卫生部门都明确不鼓励没有病状的人戴口罩。
就说这一次疫情,与我们国家倡导全民戴口罩以保护自己、防止传染他人不同:
法国卫生部只建议有疑似症状并且有亚洲旅行史的人佩戴口罩,他们还称,健康人佩戴口罩来预防病毒是没有必要的。
英国呢,据BBC报道,卫生大臣Hancock也明确提出,不建议普通民众佩戴口罩。他们建议的是,勤洗手、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自己的口鼻,就像应对流感病毒时一样。
于是,在这样的“口罩文化”下:
右难
戴口罩出街,会给自己带来潜在的“冲突”风险。
比如,你可能会被民众认为已有疑似症状,并且被引向进一步的质问,你既然已有症状,为何还要外出做一个“行走的病毒播种机”?
更不排除有低素质的人借题发挥,借此机会故意非难、侮辱,甚至对华人发起人身攻击。
眼下,“新冠病毒”犹如梦魇一般,随密集的全球媒体信息轰炸“深入人心”,人们对未知新病毒的恐惧愈深、愈缺乏了解,遇到亚洲面孔的你戴着口罩出街,难免会有相关联想、恐慌与敌意。
据媒体报道,英国谢菲尔德市内,因戴口罩被打的中国女生,正是被追问了:
你为什么戴口罩?
很遗憾,该名女生出于恐慌没有回答,结果惨遭追打。
双方对峙时,只要有一方认为对方已对自己构成了危险/威胁——比如认为对方携带传染病毒,比如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敌意,比如认为中国人是“黄祸”,危及了自己民族国家的利益,冲突就可能随时引爆。
理解和共识的达成,需要充分的沟通。但在各种层面的沟通(比如媒体层面的宣传报道、民间的信息交互与沟通)尚未充分时,戴口罩出街,成了一个需要承担一定冲突风险的行为。
看到有群友执着地在群里问大家:
到底戴还是不戴?
我不禁叹了一口气。
这是一个我无法给出建议的选择;也是一个我从未想到自己有一天需要去面对的选择。
可能,这种我以为的“荒诞性”,才是人生迟早要遭遇的必然吧。
04
一点反思:用一张“种族歧视”的标签来无差别地“打包”所有的冲突,是否也是一种粗暴?
因为最近一系列针对华人的事件,坊间的各种情绪也高涨起来。
情绪有多助推流量,自媒体就有多追逐情绪。
可我也不禁在想:
此情此景下,激烈的情绪、怒火燃燃的斗志,真是最好的应对之策吗?
尤其值得问一句的是,用一张“种族歧视”的标签来无差别地“打包”所有的冲突,会不会太片面和极端?这,是否也是一种粗暴?
划重点
将心比心,有些冲突,未必与种族歧视相干,更多是出于人们对病毒本身的恐惧。
这里,可以讲一段我这两天从BBC上读到的历史。
几百年前黑死病横扫欧洲时,英国一个叫作伊姆的村庄里,有很多人都染了病,为了不把病毒传染给外界,村民做了一个十分壮烈的决定,他们将整个村庄用石头围筑起,做了自觉自愿的对外隔离。
可有人做封锁与自我隔离,也就有人想要出逃。
一名妇女逃离伊姆村后来到了附近的泰得史威尔村。结果,当地人在发现她居然是来自那个“瘟疫村”伊姆村时,纷纷愤怒地朝她身上扔去泥浆、食物,并冲她咆哮:瘟疫!瘟疫!
前段时间热播的美剧《致命女人》,大家都还记得患了艾滋病的比尔吧,被全镇居民集体歧视、驱逐,扔鸡蛋和西红柿。这样的细节,并不是编剧编撰,而是来自于活生生的现实。
不妨再把眼光从国际收回国内,武汉疫情爆发后,我们的民众里,又有多少人在微博上骂武汉人、湖北人?
同为中国人,共饮一江水,讲着同一种语言,这无论如何,也与“种族歧视”无关了吧。
而与其说是不同地区人之间的地域歧视,不如说是“病毒歧视”,对死亡的恐惧。
下面这条评论,虽然犀利,但也说出了人性的部分真相:
对生的眷念、对死亡的恐惧,恐怕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命本能。
生死攸关之际,“教养”比“本能”更强大的人,其实放在全世界都不多。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教养”上的差别,可能并不来自于“人品道德”之别,而是“知识与判断”上的差别——
有些人能够判断出当下其实并非致命威胁,比如在此刻的英国,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其实很低;
而有些人则缺乏这样的判断力,可能是因为知识的局限,可能是因为先天性格的局限。
那些错误地放大了风险的人,自然也就更容易惊慌失措,反应过度。
恐惧,其实会让所有人在心理上居于弱势。
一个健康的人,碰到了他认为的“病毒携带者”,你以为这时候弱势的是病人?No. 真正心理上居于弱势的,其实是那个健康的人。
一个心理上居于弱势的人,为了自保,恰恰会以行动上的强势,来保护或者掩盖自己的弱势。
死亡阴影的笼罩下,劣行、恶行常常都是恐惧之花;而极端的恐惧,会异化出极端的恶行。
我们要承认,人性复杂幽微:既有人高尚正直、勇于牺牲;也有人脆弱惶恐,遇到危情时只求自保;甚至,还会有人,为了自保而挥起斩向他人的屠刀。
这一切,其实都不是简单一句“种族歧视”就能做“格式化”处理的。
比如那个因为车厢里有戴口罩的中国人而匆忙带孩子去到隔壁车厢的法国妈妈,我个人会更愿意去体谅她的恐惧与担忧,而不是情绪高昂地挥起“反抗种族歧视”的大旗,去申讨去抗议。
比如,如果真有人因为我上街戴口罩而来询问我是否身体有恙,我不会跳起来就指责对方“歧视华人”,而更愿意理解他是对病毒的防范。
这些,我认为都应该:
划重点
区别于那些“借题发挥”,蓄意给华人泼脏水、侮辱中国文化的种族主义劣行。
比如纽约长岛牡蛎湾镇的镇长、前纽约议会第九区议员约瑟夫.萨拉迪诺,他在推特上发表了一系列下作而令人愤怒的推文称:
“中国需要用蝙蝠汤放松”
“中国文化似乎包括了吃那些生的、令人作呕的动物与虫子”
……
这类人,借这次新冠病毒疫情的爆发,抓住一部分中国人对野味的猎奇性偏好,肆意攻击污蔑中国整个的饮食文化——似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整个都很不卫生、不文明——这般的低劣行为,是真正让人十分愤慨的,也理应严厉抗议与谴责。
划重点
这种蓄意抹黑、带有狭隘的种族歧视与文化偏见的小丑行为,才是真正的“不文明”、“不卫生”。
又想起《圣经》上的巴别塔寓言。类似的剧情,go on and on and on, 不知还要演绎到几时。
好在,沟通、理解、善意、慷慨,也绝非一厢情愿的“乌托邦”。
就在昨天,英国刚刚宣布捐助2000万英镑投入本次新冠病毒疫苗的加速研发。
前两天,在「国际范Plus」微信公号的相关推送里,还例举了: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现身华人新春庆祝活动,和在场华人握手拥抱、同桌吃饭。他呼吁加拿大人注意团结。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批评了“排华”是愚昧且不合逻辑的。
日本厚生劳动省也呼吁网友勿轻信中伤中国人的流言。
韩国《中央日报》也发文批评对华人的无理由排斥。
……
而为了声援中国抗疫,纽约时代广场、多伦多市中心的高楼、迪拜的第一高楼哈利法塔等建筑,都打出了“加油”的图文。
1
2
3
4
公允、多元的视角,看待更全面、均衡的事实,多换位思考,更有大局观,更多体谅,更多善意,这有利于团结,也符合人类共同的利益。虽然,做到这些的确很难。
最后,分享一封非常动人的“致家长信”,来自美国的一所学校:
每个人都会生病,不要因此而孤立中国人以及任何你认为与中国有关系的人;
更不要歧视生病的人,因为这会让生病的人为自己患病而感到羞耻,进而可能隐瞒病情,不保护他人。
我们防范的是病毒,而不是中国人。
越是危难之际,人类越需要冷静、理智、人性与团结。
作者非非马
定居伦敦。
写女性,写影评,写生活。
个人微信:feifeima778
写在后面:
文章写了几天,也写了很长,感谢读完。
也期待与你诚恳地、理性地、公允地交流意见和观点。情绪化的“对抗式沟通”,于大家都无益。
PS. 如果你认可本文的观点,欢迎点亮“在看”,欢迎转发分享。谢谢❤️
PPS.如果想关注更多关于本次疫情的国际报道和观点,欢迎关注「国际范PLUS」。
今天,他们刚刚推送了《野生动物携170万种病毒,各国专家呼吁全球永久禁吃野味》,欢迎点击阅读。
Read More… |